一、氣體管束裝置的核心工作原理
間壁式熱交換機制
通過管壁實現兩種氣體間的間接傳熱,高溫氣體(管程)與低溫氣體(殼程)在完全隔離狀態下完成熱量交換,避免介質混合。
熱量傳遞路徑:高溫氣體→管壁→低溫氣體,依賴金屬管材(如不銹鋼、銅)的高導熱性及流體湍流強化傳熱。
流體動力學設計
殼程折流板迫使氣體呈S形流動,增加湍流強度,傳熱系數提升40%以上。
螺旋纏繞管束(如U型管、纏繞管)通過三維流道設計,使流體產生二次環流,傳熱效率較直管提升25%-35%。
二、關鍵結構組件
管束系統
多根換熱管(直徑10-50mm)平行排列,材料需耐高溫(如Incoloy 825合金)或抗腐蝕(如鈦合金)。
纏繞管式設計通過螺旋角(3°-20°)優化流場,單臺設備傳熱面積可達5000m²。
輔助結構
管板:固定管束并密封,承受壓差(≤10MPa)。
折流板/導流板:控制殼程流速(8-12m/s),減少積灰并延長清洗周期至6個月。
三、典型應用與性能參數
工業場景
化工:乙烯裂解氣冷卻(850℃→350℃),年增產乙烯1.2萬噸。
能源:LNG接收站中設備高度降低60%,傳熱系數達8000-13600W/(m²·℃)。
技術指標
傳熱效率:蒸汽冷凝工況下可達98%,顯熱回收率超90%。
壓降控制:殼程壓力損失降低30%,系統能效提升15%。
注:氣體管束裝置通過結構創新(如螺旋纏繞、多管板設計)實現高 效、緊湊的熱交換,其智能化升級(如數字孿生監測)正成為行業趨勢。